節目嶺南影像—港澳深穗電影交流展(澳門)
活動簡介
策展人語
繼香港、深圳同廣州之後,「嶺南影像——港澳深穗電影交流展」的壓軸好戱來到了澳門。
在傳統嶺南和北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互影響下產生的香港、澳門、深圳、廣州電影,一向具有多元、開放、交融的特性,一如此間「鹹淡水」交匯的特質。四城的電影發展或有先後之別,卻和區內社會、文化、民生、經濟之演變同步共振,彼此關聯、你中有我。
改革開放至今,大灣區社會加速融合。自香港電影新浪潮以降,區內電影本土性、主體性進一步彰顯,創作此起彼伏。千禧年代,數碼技術的發展日益抹平工業製作的技術壁壘,助力青年以影像表達自我,為創作注入活力。
本次影展除兩部港產片《父子情》及《邊緣人》,一部澳門電影《幸運閣》外,將更多篇幅留給澳門觀眾較少接觸的內地創作。《牛郎織女》與《八卦》呈現了珠三角高速城市化初期,廣州由嶺南文化根源向現代移民城市轉型過程中,被時代裹挾的普通人的掙扎與迷惘;《呼吸正常》與《回南天》則由廣州與深圳兩座超大型現代城市中芸芸眾生的愛與失愛,展示城市人自我的迷失與找尋;《小偉》與《幸運閣》關注年輕人與家庭、親情的和解與重建,如人飲水,見微知著。
香港電影新浪潮時期的兩部力作《父子情》《邊緣人》,近年已少被提起。前者氣質暗合《童年往事》(侯孝賢,1985)和《星光知我心》(基斯比·湯納度,1988),而創作時間更早;後者擴闊警匪片的類型,深深影響了《無間道》等港式臥底片的創作。
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,特選《坪石先生》作為開幕影片。此片講述嶺南學人於抗戰中砥礪辦學,以學術對抗硝煙,憑教育重整河山的史蹟。本身是大學教授的導演甘小二將80多年前中山大學為避戰火遷往粵北坪石的悲壯事蹟再現銀幕,並以此致敬教育先賢。
祈望你喜歡並細心閱讀這些「影像」,藉此加深認識我們身處的「嶺南」。
聯合策展人:馮宇、羅卡